中国核电产业链条正在蓬勃发展
以岭澳二期项目为例,束国刚说,岭澳核电项目二期主体工程建设与岭澳核电站一期在同一相对时点相比,1号机常规岛提前1个月、2号机核岛提前2个月浇注第一罐混凝土,1号主泵泵壳超前1个月,汽轮机低压缸超前2.3个月,发电机超前5.3个月,核岛土建超前1.5个月,核岛安装超前1个月;而面对上游设计、主设备和DCS供货延误等困难,全力以赴确保“承重墙”的质量和工期,在岭澳二期一号机组各分项工程完成情况中,一号机核岛土建超前1.5个月完工,常规岛、主泵泵房、核岛安装提前1个月完工,汽轮机低压缸超前2.3个月完工,发电机超前5.3个月完工,1号机组提前16天完成“冷试”。
而且,肖钧说,作为一项创举,岭澳二期是国产化品牌核电技术方案第一次使用数字化仪控系统,风险高、难度大。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核电建设速度与以往相比也是持续进步。目前,中广核核电站单项目施工周期最短可以压缩到54个月,主管道的焊接可以从一期项目的140天压缩到二期项目的100天,同时主设备安装的精度和质量还要比一期高。
他自豪地说,“不论是蒸发器、压力容器、稳压器的吊装,都从以往的一个月改为最短十天;一期项目,我们做这些任务还是需要法国人的技术支持,现在已经完全独立完成;大亚湾建设时最多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外籍专家在场,现在整个工地也只有几十号人,大部分还是设备供应商。一句话,我们已经把‘外国拐棍’扔到太平洋里去了。”
束国刚认为硕果还包括项目管理能力的飞跃:“正是要不断推进国产化能力,以岭澳二期项目开工为起点,我们探索以‘前后台分离,后台支持前台’的方式构建起了专业化服务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通过后台发挥资源整合和集成服务的优势,通过前台与具体项目的服务需求紧密结合,从而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实现集约化的最佳效果。”
“作为国内目前承担核电建设项目最多的核电工程公司,随着岭澳核电站二期1号机组的建成,一大批有经验、有能力的核电施工管理骨干将迅速成长。”郑东山说,中广核工程公司已具备“多、快、好、省”地建设多个核电机组的施工管理能力,“我国用20多年的时间,建了11台核电机组;2005年以来,在建的核电机组达到25台。这和我国核电产业国产化、自主化能力不断提高密不可分。只有具备自主建设的能力和基础,我们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核电大国、核电强国。”
中国核电产业群“呼之欲出”
中国核电产业在逐步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运营的时候,中国核电产业链条也在蓬勃发展的核电建设大潮中日益强壮,一个囊括国内三大动力集团及各类建设、配套企业、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核电产业高新科技群也已经“呼之欲出”。
郑东山说,核电站建设的自主化、国产化具有导向作用,完全可以通过吸收中国核电装备制造业优势力量,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集群多边多赢,为核电装备制造业未来的蓬勃发展奠基,“如果说自主设计的快速发展激活了中国核电工程设计能力的这个点,那么自主制造的蓬勃发展,则打破了国外核电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垄断,带动了核电产业上下游的一条链,盘活了相关行业的多个面。”
2005年3月18日,岭澳核电项目二期工程主体设备供应合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顺利签订。与以往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项目一期工程签订类似合同时不同,签字台前是清一色的国内企业。自此,中国核电民族制造业自主制造开足马力,奔向一条快速发展之路。
2009年2月9日,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与国内50家国产化骨干企业共同成立中广核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联合研发中心以提升国内核电设备成套供应能力为目标,以核电建设项目为依托,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和谐发展的原则,共同致力于中国核电设备国产化的研制和开发。
东方电气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介入百万千瓦级核电生产制造领域的企业。上个世纪末,东方电气公司以分包商的身份参与了由法国阿尔斯通公司主承包的广东岭澳一期100万千瓦级核电的生产制造。进入21世纪,以东方电机为代表的国内发电制造企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技术创新和制造能力快速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2004年底,东方电机参与了广东岭澳二期100万千瓦级核电生产制造权的竞争,2005年5月东方电机最终以主包商的资格获得了广东岭澳二期两台100万千瓦级核电常规岛发电机生产制造合同,国外企业作为技术支持方参与分包。
东方电气集团为了适应中国核电装备市场的需要,专门抽调集团内部技术最过硬、经验最丰富、工作能力最拔尖的精兵强将成立了核电事业部,满足业主公司对产品大批量增长并且日益严格的要求。这一项目的获得对东方电机进入核电生产制造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东电在核电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抢占了核电市场制高点,推进了核电国产化进程,加快中国核电的推广和应用。
2009年6月15日,首台国产化反应堆压力容器从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制造完工,应用在岭澳核电站二期2号机组中,标志着我国核电产业链整体升级,进入核电站核心设备研发生产阶段。
肖钧说,在推进国产化、自主化过程中,他最深的感触之一就是需要形成科研和市场需求的严密对接。为了保障产业群能在国产化进程中形成合力,岭澳二期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每个月都要统计数据、调查症结,同时奔赴各上游厂家和科研机构对相关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这个过程投入巨大,但我们考虑到,各企业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甲、乙方关系,而是中国核电产业群对形成战略合作能力的一种摸索,值得付出。”他说。
有核电产业人士向本刊记者分析说,目前我国东方、上海、哈尔滨三大动力集团,无论是材料供应还是设备制造,都已经具备了较为全面的生产能力,“仅东方电气在广州南沙的生产基地,就可以达到年产五六台套大型核心设备的能力,而具备这样能力的企业在我国目前还有三四家,每年供应20台套大型核电站设备不在话下,这一能力甚至可以说是独步全球。厚积薄发,中国核电产业的国产化效果,由此可见一斑。”郑东山说。
带动的产业链布置生产设备这一环节。“大工程”要求建立“大团队”,在岭澳二期自主建设过程中核工业华兴公司、中建二局、核工业二三公司、山东核电工程公司、东北核电建设公司通力合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7年,华兴公司作为劳务输出方首次参与在外国专家和管理人员管理下的“四国三方”的大亚湾核电站建设。自此,华兴公司核电建设之路从零开始。及至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建设,华兴公司以岭澳一期土建总承包商的身份参与,除了聘请5位外方专家对一些关键技术把关指导外,其他工作均由公司内部或与国内有关企业联系来完成。
华兴人充分利用与法国法玛通、加拿大AECL、俄罗斯ASE等国外核电设计建造工程公司的合作机会,积累了各种核反应堆工程的建造经验,消化吸收了国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建造技术。成功开发出30多项科技创新技术、工法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优秀工法奖,形成了数百项科研技术成果。
目前在岭澳二期项目施工中,华兴的核电自主化建设能力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外方专家不再出现在技术专家行列,自主化之路迈上一个全新的高度。肖钧说,在岭澳二期项目进程中,最大的一次冲击来自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由于很多制造企业受到地震影响,一些核心设备的生产制造一度被迫拖延、中断。但由于中国具备了国产化能力,地震最终没有对岭澳二期如期完工造成实质影响。
“事实上,我们的进度还比我们向国家承诺的提前了两个月以上。很多设备没有完成总装,就直接拉到工地进行装。这表明中国核电工程建设能力有了长足甚至根本性的提高。”他说,“未来中国核电产业绝不只是某个承包商走上国际舞台那么简单,在国产化方针指引下,中国核电正在积聚形成‘产业航母群’的力量,未来集体‘出海’打天下的光明前景清晰可见。”
瞄准国际市场
从17%到70%,郑东山说,“飙升”的国产化率给人最明确的启示在于,强有力的规划是推动产业迈上正规的最为重要的保障和支撑。根据2007年10月颁布的《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达到1800万千瓦。
郑东山说,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是中央政府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规划的颁布,推动了我国核电企业科学安排建设项目的部署、资金的筹措和厂址前期工作的准备。
“如果没有这个规划,核电机组设计的标准化和设计力量的调配、设备制造企业优先安排核电生产计划、下决心投资进行生产工艺的研发、引进先进技术和工业装备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也不可能为核电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有计划的培养明确方向。”他说。
有关人士认为,增强核电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对核电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核电得以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岭澳二期的建设为我国2020年核电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行的过渡型技术方案,也为我国核电产业进一步进军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是否参与国际商业市场竞争,既取决于我国核电产业自主品牌建设的能力,也是我国核电产业面临的一个战略方向性问题。当前,我国核电进入了“大跨越”式的发展阶段,到2020年我国大陆地区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接近目前商业运行总量的4倍。换句话说,国内订单纷至沓来,为什么还要投入精力开拓国际市场?
束国刚说,国内项目是主要的,但国际上也要做:一是国际项目从技术方案到市场都可能与国内项目形成互补;二是从中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高度看,核电是大国实力的标志与象征。作为国际经济和政治角力中的关键一环,中国绝不应当缺席国际核电市场。
郑东山说:“在我国大力发展核电的同时,鼓励企业参与世界核电市场,这更能表明中国的出发点也是对世界负责,我们的核电产业确实加强了安全保障,也真正节约了能源,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他分析说,今后一段时间内,“借力”发达国家企业,以合作方式进军国际市场,将是中国核电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此过程中,中广核将以CPR1000技术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管理累积的经验和技术能力,积极在合作中吸收、消化国际三代和四代先进技术方案,以大大提高自主研发能力,逐步实现独立自主开拓国际市场的长远目标。
目前,通过岭澳二期等多个核电项目的工程建设,以中广核集团为代表的中国核电产业群已拥有核岛、常规岛、电站配套设施等全方位AE功能,业务范围覆盖设备设计、设备采购和成套、调试等领域,已全面具备核电供应商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而随着CPR1000技术在全国多个核电项目的广泛应用,已形成标准化、批量化、规模化建设效应,国内也已形成核电工程建设完备的产业链。
当前,中广核集团承担的全厂总承包核电项目多达5个,这些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三大控制进展良好,进度和投资尤为突出,与国际上大部分在建核电项目面临的进度延误、投资飙升状况相比,具有较大优势。2008年9月,以自主品牌核电技术参与土耳其核电项目竞标为标志,国际合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引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基础上,中广核集团主动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核运营组织及其他国家的核电站建立联系,不断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将国际最先进水平作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目标,持续提升核电建设运营业绩和自主化能力。
在东南亚地区,中广核集团已与越南、泰国等东南亚计划发展核电的国家建立了合作、沟通、交流的渠道。目前,中广核集团已在越南设立了办事机构,并与越南科学院、越南电力公司在河内联合举办了“中越核电发展经验分享与合作”研讨会,加深了越方对中广核集团核电品牌和技术的了解。同时,中广核集团还与泰国国家研究中心和泰国核技术研究院签订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今后将在核电技术信息交流、人员培训、核电项目前期工程和技术支持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
在欧洲地区,中广核集团与AREVA集团就核电工程国际合作签订了协议,双方决定以CPR1000核电技术和第三代核电技术EPR为载体,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国际化合作的深化,不仅使企业加快发展和中国核电产业走出国门,也促进了企业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在非洲地区,中广核集团联合中国工商银行共同进军南非市场。作为2010年下半年重点目标市场,中广核集团将赴南非推介中广核品牌与CPR1000+技术,并已于2010年5月4日邀请南非国有企业部组团到大亚湾考察,就双方的潜在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这些都是中国核电产业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进军全球核电市场的“试水”举动。
尽管我国核电产业“走出去”前景广阔,但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三十年的成长经历还是太短,国际化进程中对于产业政策扶持的要求也更高。有关专家建议说,由于核电项目投资大、建设工期长,我国核电企业竞争国际项目时可能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在贷款政策、出口信贷、财政贴息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此外,有关部门也应积极架设政府间合作平台,为我国核电企业境外工程尽量争取机会。
郑东山说,尽管国家将数倍于以前的核电建设任务交给我们承担,但现在的发展速度大约还只是相当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高峰期的一半,“要实现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目标,要完成国家交给的核电发展重任,关键在于采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的技术,在于队伍的培养,在于专业化的管理。我们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人才队伍正在不断壮大,管理能力正在不断提高,我们有信心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
上一篇: 链条业出口秩序有待理顺
下一篇: 中国足坛的黑色食物链条